首页 > 两岸专区 > 正文

菲媒:菲飞机飞临中业岛 降落前遭中国海军警告

  当然要看到,中国媒体在这方面也有很多不足,许多渲染性、鼓励性的言词同样存在。另外,与菲律宾有所不同的是,国内媒体与官方保持一径的痕迹太明显,各种重要说法均以官方口径为准。这样的后果是限制了媒体自身的应有空间与争端事实的全部呈现。官方口径代表政府立场,当然要审慎,信息也会有限。但媒体如果受官方口径限制,势必就不能呈现全部事实。例如,对于岛礁建设活动,国内观众可能所知还不多,因为媒体在这方面也遮遮掩掩。对于其他声索方的诉求依据,我们也报道甚少,这样就势必影响国内民众对此问题的客观认知,以为自己“百分百占理”,因此民族主义情绪更加汹涌,反而又迫使政府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,失去转寰的空间。到了争端最激烈的程度,就是爆发战争,结果是老百姓上战场,无辜人送命,对任何方面、任何人都没有好处。

菲律宾民众抗议中国在南海的合理行动

  之所以中菲媒体都出现这种难以客观报道的情况,略去上面所说的体制差异,共同的原因就是主权争端涉及民族尊严与国家重大利益,是最容易激起民族主义的话题。媒体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,很难去理性地呈现这一切。哪怕是记者、编辑和评论员本身,当他们一想到这样事关民族尊严的感情的话题,可能也无法完全理性和以客观自持。

  甚至学者也是如此。与自然科学不同,社会科学始终扮演着一种十分矛盾的角色:一方面,追求客观真理是它的使命,否则就不成其为科学;另一方面,它又很难做到价值中立,特别是国际关系研究,它的国家立场太明显,利益导向与价值诉求太强烈,特别是在主权争端这样的“大是大非”问题上,要做到客观更是难上加难。事实上,无论中菲,许多媒体评论就是学者写的,在媒体的煽情中,学者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。

菲律宾军舰

  但从长远来看,媒体与学者必须从这样一种主权争端的“情感与利益绑架”中走出来,以更加客观、理性的态度呈现事实,进行研究。民众本身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、精力甚至兴趣去了解这些事实的全部真相,也不可能提出引导性的意见与看法。如果媒体与学者不能尽到这样的责任,整个国家与社会可能陷入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状态之中。而如果两个有争端而对立的国家都这样做,那么一场悲剧可能就很难避免了。

  当然,要承认,在国家仍然是最高身份归属的现实世界,无论对媒体还是对学者,维护本国利益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,在有的时候甚至是一种法律义务。但是,履行这种义务必须以事实为基础,以公认的国际规则、共识为标准。媒体的报道、学者的研究可以有自己的偏向,有自己的主张,甚至有自己的感情,但应该都立足于这些真理与共识的基础之上。